本校傷害防治學研究所陳澂毅助理教授,以「跨文化品格培養研究計畫(跨國合作:美國、法國、台灣):結合神經影像、行為調查與人工智慧模型建立行為預測指標」研究計畫,榮獲科技部108年度「哥倫布培植計畫」為期五年的補助。
「哥倫布計畫」是科技部為鼓勵年輕研究學者多方面探索未知、放眼國際、追求卓越並鼓勵長期投入有潛力的重大創新構想,同時到國外的研究機構進行研究與交流,建立國際合作團隊,以拓展國際視野及影響力特地設立的補助計畫。
陳老師於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期間為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學者,對於此次能獲得科技部「哥倫布計畫」補助,他表示,由衷感謝科技部的大力栽培,以及台北醫學大學給予他充分發揮的機會,讓他這個學術新人有得以回饋國家並且更加努力提升的機會。陳老師的研究聚焦於運用神經影像學技術,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過去幾年透過檢驗大腦的功能變化,配合心理學模組檢驗行為科學層面上的假設,提出配合詮釋複雜人類社會行為特徵的大腦神經活動指標,例如:同理心、道德與品格、以及暴力傷害行為等。
陳老師預期透過這次哥倫布計畫的補助,參與跨文化國際合作,設計出適合嬰幼兒時期的互動遊戲介入模式來幫助孩子的品格發展,同時檢視道德處理相關的大腦神經發展機制,包含:公平、同理心、利他行為與慷慨。並檢驗重要的社會環境因素如:父母親的價值觀,對兒童神經處理歷程發展的影響,最後,透過人工智慧的參與幫助,來建立行為預測的模型。
陳老師指出,我們透過心理學–社會學習理論的驗證,了解到兒童會透過模仿施暴者的方式來學習和傳遞不適當和不道德的行為(例如:攻擊/暴力),這就是以身作則非常重要的原因。然而,出於一樣的道理,我們樂於從更樂觀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如果我們能夠制定出適合兒童的介入方法來促進兒童品格發展的話。就如同俗話所說:預防勝於治療。對於預防和有效減少社會上可能的暴力傷害,提供一個最基礎有效的方法,無非是從幼兒時期就培養良善的品格並協助幼小的心靈提供道德發展上的幫助。我們的研究將從行為、神經生理、和認知的角度宏觀且完整地朝這個目標邁進。
這個研究計畫將會結合來自三個不同文化[美國,法國和台灣]的龐大跨文化神經影像數據與行為指標,透過研究人類在處理正義感和道德相關訊息時參與的大腦神經活動來研究社會化大腦的發展起源,特別著重品格發展這項全人類所共同享有的演化特徵作詳細的探討。